更新时间:2018/3/1
早在夏商时代就有养羊文字记载。羊与人类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我国3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有养羊的记载,实际上原始社会后期,羊就已开始驯化。一千多年前,中国劳动人民就开始饲养奶山羊,后逐步形成规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奶山羊业发展迅速,成就显着。中国奶山羊分布地区广,遍及全国,全国有一半以上的省(区)奶山羊头数超过绵羊。南方一些省(区)不能养绵羊的地方却可以养奶山羊。
我国历代都称羊是和平、善良、吉祥的动物。“真善美”的字义都源于羊。《说文解字》云:“真是原本原样”、“善上面是羊”、“美的头上一个羊”,甲骨文、金文都有“吉羊(祥)”之语。秦代,朝廷、民间均以羊祭祀。羊字加“示”为“祥”,可知羊含瑞意。《诗经·召南》有“文王之政,廉直,德如羔羊”。《易卦》有“三羊(阳)开泰”,多用,于岁首祝颂之辞。羊,作为美丽吉祥的艺术象征,在中国的剪纸、刺绣、砖刻、木雕、绘画等民间美术作品中也都有表现,还出现在玺印中。在中国民间还有一种甚为隆重的,用面粉揉塑面羊,每年农历七月十五“送羊节”向亲友送面羊的风俗。如今,这种风俗在陕西、甘肃、河北、山东等省保存至今。
30~40年代外国传教士为喝奶之需,带入关中三原、富平、西安等地的一批莎能羊、吐根堡羊与当地山羊杂交繁育出关中奶山羊系。引入的西农萨能奶山羊是经过多年长期的严格选择和精心培育而形成的优良乳用山羊品种。具有乳用特征明显、体型大、产奶量高、泌乳期长、繁殖力强、羔羊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遗传性稳定和改良地方品种效果显著等特点。成年公羊体高80-90厘米,体重75-90千克;母羊体高72-75厘米,体重60-65千克。羊群平均产奶量800千克,平均泌乳期为290天,个体最高日产奶量为10千克。平均乳脂率为3.43%,乳蛋白率为3.28%,乳糖率为3.92%,乳的比重为1.029。母羊的性成熟早,平均产羔率为200%。
其后代关中奶山羊系,1990年通过省级品种审定,1991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该品种具有适应性广、耐粗饲、繁殖率高、适于放牧或舍饲、乳用性能好等优点。主要分布在渭南、咸阳、宝鸡、西安地区,其中以富平、临潼、三原、蒲城、渭南、泾阳数量最多,以富平、三原、扶风、武功、泾阳质量较好。目前,关中奶山羊存栏量约200万只。近几十年来研究院所专家将莎能奶山羊进行改良,经不断选择培育,形成适应关中地区气候条件,单产高,产奶量稳定,饲料消耗少,奶品品质优良,为居全国首席。
关中奶山羊产区关中平原年平均气温12~14℃,相对湿度71%,年降雨量540~750毫米,气候温和,沃野千里,农业发达,主产粮棉,农副产品丰富。又有各种枝细叶嫩的树木,以及号称“青草罐头”的青贮饲料,繁育条件优越。这种奶山羊以户养为主,由于地少人多,多采用舍饲或拴牧。根据其生理习性,适当放牧,则更有利于生长发育。当粗饲料以青草、谷物秸秆为主时,每天补饲玉米、豆类等精饲料0.25公斤左右;如以紫花苜蓿等高蛋白优质牧草饲养时,则很少补料。
关中奶山羊的发展,对促进陕西关中地区农牧业、地方工业的发展和调整人民的膳食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起了重要作用。80年代初期,在关中地区饲养一只中等水平的奶山羊,卖鲜奶年可获利200元以上。公羔肥育当年出栏,每只可获利50~100元。用奶山羊杂交土种山羊,改良后代产奶量比土种山羊提高2.5倍。饲养奶山羊已成为关中地区农村多种经营的骨干项目。目前,产区地、市、县、乡普遍建立了中小型奶山羊纯繁场、高产核心群,提供高产原种羊,更新羊群结构,形成奶源、良种羊、乳品加工配套体系。已有50多个乳品加工厂拔地而起,年产奶粉数万吨,已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提供关中奶山羊种羊数十万只。关中地区产的羊奶粉、羊乳制品等,行销全国,深受消费者欢迎。1981年全国奶粉质量评比,关中地区奶粉获“部优”产品荣誉称号。